欢迎访问行者无疆户外俱乐部
客服热线: -

行者无疆户外俱乐部

~健康生活传播者----旅行的意义,在于发现生命的美好---我们坚信:行者无疆!

徒步绝壁天河,那个时代的告别与回眸(转自邂逅) [复制链接]

阿傑 | 2018-10-09 21:38 2508 1

鄂西恩施,清江两岸,为楚巴人发源地。行走在此地的青山绿水之间,处处可听闻土家族人领袖禀君带领族下开疆拓土,壮大族群的故事。

巴东新修的禀君文化广场,绕行人工湖一圈,雕刻有禀君传一百余回,描述的正是禀君如何成为部族首领,如何克服盐女女神的诱惑,扩大领地,为族人寻求出路的故事。故事血腥而绝情,禀君为了部落利益,利用盐女对他的爱情,亲自诱骗射杀了日日陪伴他的女神。

图为正在修建的为禀君文化广场。白色人像为汉白玉禀君雕像


  恩施山川峻秀,风景入画。且常年雨量充沛,故森林繁茂,气象万千。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喜爱。国庆长假,更是游人如织。

  我们一行46人,偏不爱热点景区,选择行走穿越于巴东群山之中找虐,观清江大坝,赏峡谷风光,步绝壁天河。

  清江水之清澈,确如其名。远望,恰如一方蓝镜,将天空云影尽收于一池之内。近观,则清可见底。看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穿梭,看水草随波摇曳轻舞,比3D还清晰。

  两岸起伏的山峦,如勇士守护着清江。我们登上一侧的山顶,只见石块成方形垒起,宛若城墙。城墙中的城垛,浑然天成。也许你见过长城的城垛。与之相比,不知是人工巧夺了天工,还是天工偷技了人工。

  从城墙上眺望清江,如遗落在山间的翡翠。山势雄奇,江水柔美,至阳至阴,琴瑟和和,引人入胜。

图为巴东清江大桥

天然的露天温泉池

  位于清江上的水布垭水利工程,号称世界面板堆石的同类高度之最。我想,不是所有的世界之最都值得骄傲,只能说因为我们的环境最恶劣,水利落差最高。我们不得不为。当然,能在最差的环境条件下把事情做得最好,也堪称牛X!

  土巴人有着不屈的意志,不因环境而抱怨而气馁。反而,他们善于因时就势,极力利用环境,改善生存质量。有些房屋就建造在崖壁之上,我们看着都胆颤心惊,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坍塌。夜晚出来撒泡尿,一不小心就会的失足山下。但他们却安之若素,而把最好的土地留给了庄稼。

  时值金秋,收获的庄稼悬挂于屋梁之上,铺陈于堂前,金黄火红一片,有着丰收的成就和喜悦。

高粱红了

  88岁的老人抽着自种自采的旱烟,怡然自得。

烟草花

杂在林间丰盛鲜美的蘑菇

  透过今时的丰收,偶然发现堂厅正中悬挂的已故伟人肖像,以及石片为瓦、土坯为墙的旧屋,有时光倒流,恍若隔世之感。

石瓦土墙老屋

木皮黛瓦老屋

  山里虽然贫穷落后,但也不乏梦想。在巴东一个名叫白果树坪的村寨,在大山深处,有着一位做麦子酱的青年。

在玉米棒燃烧着火煻边,喝着茶,烤着红薯,然后听他讲述他去青海寻到郧石的经历,以及他怀揣着石头去上海寻求专家鉴定的经历。但由于相关专家提出要切下其中一块作鉴定材料时,他担心损坏了石体的完整,心有不舍地拒绝了。而后又抱着石头又回到了大山深处。但他坚定地认为那一定就是郧石。石头值多少钱也不管了。他打算给石头做个底座,留在家里当做艺术品。

图为青年向我们展示的郧石

  也许,踏踏实实地把酱做好比去寻找郧石更靠谱。麦子酱还是很小时候在乡下看妈妈做过,很多年都不曾见了。蓦然之间,似乎舌尖上隐隐搅动翻滚着那股经久的、甜甜酸酸的味道。

  看到他屋顶上腌晒的一坛坛麦酱,我忽然想起一个电视广告画面,一个大舌头指着晒场说,这里就是晒场!晒出来的才是真正好酱!

真正的妈妈的味道。我们一买就是好几瓶。

  与青年一样怀揣梦想的,还有这位名叫谭祖顺的老人。

  老人75岁了。对这里的每一条山路每一级石阶都很熟悉。他带我们爬上这种陡峭的据称只有神仙才能爬上的“神仙坡”时,健步如飞。而我们其中一些年轻人,还有的是有着着多年户外经历的人尚且感觉吃力,却无法跟上他的节奏。

两天里,他带我们徒步了20多公里山路,但“万水千山只等闲”。

  短暂停留的间歇,老人还为我们跳起了土家舞蹈《撒尔嗬》。

土家人把生死看得很达观,每逢节庆喜事,都会一起欢快地跳《撒尔嗬》。边跳边鼓边唱,气氛一浪高过一浪。

我们居住在山底的那晚,由于无处安歇,有生,第一次跟一个陌生男人睡在了一个床上。还好不是一张被子。

自然是无法入睡。那晚正好山下老了人,远远地,歌唱声嘶吼了一夜。欢快而热烈。

土家人认为死亡不是一件悲痛的事。

  老人的梦想是希望更多人了解他的家乡,把家乡打造成旅游的热门景区。那么他的农庄就可以生意兴隆了。他的乡民也可因此致富了。

  他带我们参观村中有着三千年树龄的银杏、终年滴水不尽的锦鸡水,以及他们的祖先佘婆婆墓。无不透露着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情感。土家五大姓,谭是其中一支。(据文字记载为曋。而我们在长阳一带了解到是没有言旁的覃)。佘婆婆的名字跟《杨家将》里记载的宋代女侠一样叫佘太君。丈夫姓谭。600年前夫妻二人搬迁定居在白果树坪村后,今传下谭姓后代数万人。

  老人自豪的不止于此。他最为得意的是他亲手参与建造了巴东的“红旗渠”。

  对于“红旗渠”,很多五、六十岁以上的人并不陌生。当时河南人战天斗地在山崖间建造了全国第一条人工引水渠后,被作为人定胜天的典范,被拍成电影戏曲在全国广为唱颂。然而几乎与此同时的1967年,红旗渠尚在建设之中,巴东人即开始在清太坪镇建造起了自己的红旗渠。也就是现在他们称谓的“绝壁天河”。

  为了解决饮水灌溉问题,将上游水没坪水库的水引到山下各村,清太坪镇动员了万余劳工,在千米高的崖壁之上,把人从山顶用绳索吊下来,硬是靠人工开凿,生生在长约28公里的岩壁之上,切掉搬走了整块近似于长三角似的崖石。在半山之中,打造了一条宽约两米的水渠。

这样的工程,想象力巨大,堪称奇迹。建造的难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也只有在当时的情形下,才能协作一致地号召动员如此众多的劳力,齐心协力地以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完成。这如果放在当下,劳动力就是一个问题。人们是否象当时一样听命于生产队的召唤也是个问题。即便是工钱到了手,是否偷懒耍滑,如同当年一年无私奉献也是一个问题。

这样的工程,代表了那个时代。是经济,是现实;也是政治,是精神。

  如今,不仅是谭祖顺老人在奔走呼号,为绝壁天河大造声势。市县亦在加大投入,重修天河,意在筑巢引凤,带来更多的旅游资源。

  但其实,我更喜欢行走在那段没有栏杆没有石板的原始的天河故道。两天时间里,我们在老人的带领下,穿山越岭,走过近半的天河。直到天河源头的水没坪水库。老人一定要亲自带我们走到水库旁,看看那绿水幽幽的库水。一定要告诉我们,他们修天河,就是为了让村民喝到这里最为洁净甘甜的山泉水。

当年天河建成后留下的纪念墙:敢教山河换新妆

水流坪水库

  绝壁天河堪称一绝。沿着天河拾步而行,亦是一条绝美的景观带。横看,群峰耸峙,壁立千仞。俯瞰,阡陌纵横,炊烟不绝,好一幅田园风光。站在天河的边道上观峡谷,与站在恩施沐抚大峡谷的栈道上观峡谷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而且,少了许多尘世之感。

  恩施的群山峻岭之中,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
网友评论

正在加载评论数据...
      评论请先登录,或注册
      相关推荐